第十二回:《郧阳文化》之:漫谈郧西的祭祀文化2 

下面按郧西人信奉的神灵体系和分布地域,从五个方面来介绍:

1、沿天河流域为中心,以天河牛郎织女故事为线索,形成了有关的祭祀文化。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到今天,牛郎和织女已经双双成为天上的星。就如天上很多星星都用人(如王良、造父)命名一样,这是人们对这些集中了群众智慧做出特殊贡献或者反映自己愿望的人的一种尊敬和崇拜。牛郎织女是神人结合那是美好的传说和大胆的想像;是神神结合,那是动人的神话;是人人结合,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尽管少了些浪漫。但无论哪种传说都不是空穴来风,都应当是人类真实生活的反映,都是群众智慧的结晶。这个故事的文化影响都是久远和深入人心的,所以至今全国各地到处都有不同版本的传说,各地都有这种文化影响下的迹象,甚至流传到国外。在郧西不仅有着与之相关的民俗,地容地貌,甚至形成了与之相关的祭祀文化,这说明郧西与牛郎织女的故事形成有着紧密的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原。

这不仅体现在郧西有牛郎庙、织女庙,有天池庵以及石婆婆、石公公像,有牛郎织女的传说,更为重要的是这里形成了与天象相吻合的系列神以及相关祭祀活动、祭风祭俗。

郧西天河流域地名与牛郎织女故事相映成趣。牛郎织女的传说在郧西家喻户晓,牛郎织女有关的习俗在郧西广为流传,郧西的民歌《三十六朝》阴歌的唱词中,明确指出牛郎织女的故事发生在夏朝太康时代。而且郧西的天河流域附近有很多地名直接与该故事吻合,十分有趣,特辑之如下。

天河。①据同治版《郧西县志》记载:“天河,源出陕西山阳县天桥北行八十里至圆泽始入县界,南流至凌云寨又东流至南关折而南八十里至布袋口,乃此流南折入汉江。②[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
:“天河在县(郧西,笔者注)西南一里,出县西北界虎鸣峪,驾山而下,经县南达汉水,如自天来,故名。”③道光三十年(1850年),郧西翁吉士县令组织群众修建了渡过春桥,还亲笔手书题联云:“览胜有人游月府,问津此地近天河”④据同治《郧县志》载:锡穴山,城西百二十里,东临汉水,北瞻天河。⑤据明朝嘉靖二十六年即1547年裴应章、彭遵古著《郧台志》记载:“天河,县西一里,出商洛虎鸣峪,驾山而下,达汉,如自天来。”万历郧阳府志《郧西开河碑记》明朝梁天润写道:“郧水之环城者四:曰天河,曰五里,曰直峪。惟天河为众水所会,经四十里余,南注入汉”。明朝县令黄翊,字元吉,在万历郧阳府志中有《郧西县新治天河记》,记载了他在明嘉靖27年(1548年)主持疏浚天河的过程,并指出“天河一通于汉,则南迤荆、襄,西通褒、沔,右连房、竹,左控商、於,为秦、楚、蜀、汉之要津。”明代余士吉有《汉江鸭绿》:“试问苍浪翁,借尔槎头宿;飞梦绕天河,弗顾鳊鱼熟。”是余士吉在武当山下的“苍浪”激切见到天河的心情。⑥郧西、郧县至今有郧山汉水之说,简称云汉。而古代音韵学指出:郧,音云也。·⑥谭嗣同咏《秦岭韩文公》诗中有:“秦岭奔放竞东走,大气莽莽青嵯峨。至此一束截然止,狂澜欲倒回其波。百二奇险一岭扼,如马注坂勒于坡。蓝水在右丹水左,中分星野凌天河。唐黎昌伯伯韩愈,雪中偃褰曾经过。……”天河发源于陕西,自古有星轸分野说,终南山在天河之北面。

⑦唐朝诗人韩琮曾在湖南任观察使,多次从商山路经商南顺天河直下汉江,而后到湖南。有一次从湖南回长安经天河谢家河段时,写下了这样的诗:“
商山驿路几经过,未到仙娥见谢娥。红锦机头抛皓腕,绿云鬟下送横波。佯嗔阿母留宾客,暗为王孙换绮罗。碧涧门前一条水,岂知平地有天河。”⑧唐朝诗人丘丹秋夕宿石门馆(观音堂附近)曾作诗:暝从石门宿,摇落四岩空。潭月漾山足,天河泻涧中。杉松寒似雨,猿鸟夕惊风。独卧不成寝,苍然想谢公。(谢灵运曾在商为官)。唐朝权德舆在送崔述到商州赴任时写诗两首诗之一《七夕》写到当时郧、商七夕: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另一首为《送商州崔判官序》。当时上津为商州(包括秦岭以南、商南以西,柞水、镇安以东地区)辖区。崔述796年任房州剌史
,801年去世,权德舆为其写了墓志铭。 他的另两首:《七夕》
佳期人不见,天上喜新秋。玉佩沾清露,香车渡浅流。东西一水隔,迢递两年愁。别有穿针处,微明月映楼。《七夕见与诸孙题乞巧文》:外孙争乞巧,内子共题文。隐映花奁对,参差绮席分。鹊桥临片月,河鼓掩轻云。羡此婴儿辈,吹呼彻曙闻。⑨清末山阳县陈愈愚的《丰川行》。 陈愈愚,字鲁斋,山阳县牛耳川人,己酉(1909年)科拔贡,先后任四川直州判、白水、蔑县、紫阳、同州(今铜川)知县。山阳旧称丰阳,境内群山杂沓、河流网络,以县河、金钱河、银花河三条河流为最大。其全文如下:丰川西流三十里,曲折而南板岩市。下汇合河安家门,宽坪旷河地肥美;又会箭河入漫川,水旱码头如珠联;向西大河为金井,“金花交会”八影传。东南数河发鹃岭,两岔河口地数顷;下河泉河到漫川,会归同入上津境。鹃岭之东水向东,银花一带物产丰,归说丹江派各别,赵川诸水更不同;此处天河为最大,流入郧西作襟带。群山诸水不同归,吴道妙笔难描绘,乱山杂沓一山城,亘古几风产名人。时和岁稔安耕凿,长为无怀葛天民。《康熙字典》:《书·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天河也。《尔雅·释天》箕斗之间,汉津也。

2、石人河:在天河东岸有一条小河流名叫石人河,至今这个村仍叫石人河村。石人河南面不远处有一地名石牌,相传有不知什么朝代树的一块大石牌,记载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至今地名仍叫牌记垭。
3、石婆沟:在天河西面涧池乡有座山,叫娘娘山,史书上说山如胡人鼻子,故又称胡鼻山。山下有条沟叫石婆沟。
4、 “石公公”和“石婆婆”:位天河坪南石门弯儿有座石像。来自民间传说他们就是牛郎织女的化身。

5、上津的天蓬山,在郧西的天河上游附近。《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清楚记载:在陕西山阳县东南八十里,《隋书地理志》上津县有天柱山,《寰宇记》天柱册,亦名牛山,《段成式名山记》上津天柱山,绝岩壁立,秀出众岭,有穴名游仙洞,洞口有竹数茎,寒风凛然,人不敢入。6、剑池:现在的涧池乡的涧池村.

7、天池垭:在涧池乡东面,天河的西边。

8、天池庵:郧西古八景之一。位于县城东南山坡之上。边有天池,清末襄阳训导陈之斌的七言古诗“南山绝顶有天池,池里窥天天更奇,任许尘埃飞不到,惟涵秋水一连漪”。以前天池“水不雨集,亦不泉涌,数百年无盈竭”。常泛青波,明澈如镜。诗谓“月上天池池上月,倚栏人在碧琉璃”。
9、牛儿山:位于天河边的郧西县观音镇西边的牛儿山村。据传牛郎追赶织女,在此话别。

10、在观音镇牛儿山西边有个海拔742米的萝筐崖,相传牛郎不忍织女离开,挑着一双儿女孩子追赶织女到此山,织女还是被逼走天庭,牛郎在此披上牛皮。
11、郧西县城至观音龙桥至贾家坊之间的天河附近有个双石沟,以前有对双人石。
12、郧西土门镇天河附近有个娘娘庙。
13、天河上游郧西与山阳交界有个天桥乡,据明万历《郧阳府志》载:郧西县城西北八十里有天桥。

14、天河上游郧西白岩河上面的谢家河段有一个银洞沟,相传此处有个洞古时称为牛郎洞。牛郎洞后面不远处有一座山叫牛头山,山上有一座牛郎庙。
15、香口白岩河附近有个大塔山、小塔山,当地老人说,以前大塔山叫牛郎山,小塔山叫织女山。

与之相关的祭风祭俗。天上有华盖七星,相传天帝在紫宫,造父五星在传舍河中,造父为周穆王驾车,死后精上为星。织女三星在纪星东端,牵牛六星在河鼓南。而在郧西县城北,大约10里有华盖山,且有玉皇顶庙、中玉皇顶庙,西玉皇顶庙,西玉皇顶西南有娘娘庙,三台观,三台观中有二郎神等守护的天兵,左有九龙寺(现土门镇),右有十大天王寺(安家乡);西南有文昌庙,河中有转精奇石。就在天河的中游附近还有一个庙叫红庙,据道人讲,庙有红、白和青、黄之分,而“红庙”顾名思义也就是缘分之庙。再南天河畔有天池庵,旁有石婆婆,以前庵里有女主持在此修行。只和天河一水隔的山上有一巨石倒悬空中,其状如鼓,人们在此修有一道观,称为悬鼓观,悬鼓观旁有牛郎庙,是男道士在此守观、守庙。一观一庵,一边是男,一边是女,隔天河青灯相守,是否就是一种寓意。对面山上,有石公公像,与天池庵遥相守望。郧西古有俗语,“自古郧西生得确(好的意思),二龙戏珠两条河,凤凰展翅天池庵,石公对着石婆婆。雷门激浪石门湾,狮子摇铃悬鼓观。一十八步登天梯,二十四个金柱头……”郧西老县城人,人人皆知。再南有石门,相传有石龟把门。郧西的古人们按照人间的三宫为玉皇大帝建了三个庙,并在旁边不远建起了娘娘庙,为文昌星、牛郎建庙,为织女建起了庵,并且把河中奇石奉为转精灵石,又有人称之为金钗石,说是王母娘娘划天河的金钗遗留于此。这些都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丝丝相扣。而且明代徐学谟、周绍稷编写的《郧阳府志》中明确记载着郧西人把转精灵石作为郧西古八大景之一。据当地村民传说,以前很多人还去祭拜、搭红绫,据说此石成精以后还可以走,走到这里正巧遇到一个生小孩的妇女倒了一盆洗三朝后的脏水,就在那不动了。至今郧西有没满月的女人不允许到河中洗衣服、脏水不能倒入河中,以免污了河水的习俗,小孩第一次过河还要往河中放几枚硬币,以祭河神。这也许是萌于郧西古人对赖以生存的河流的一种最原始的环境保护意识。在郧西的土门天河附近文昌庙中供的是文昌帝君,以前这里还建有一塔称为文昌塔、也称为文笔塔。文昌本是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古时被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据说,每年的二月初三相传是文昌帝君的生日,人们多于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诞辰日举行“文昌会”。因为主管文士之禄籍,故文人多祀之,想子女考取功名的人常去祭礼祀。过去的郧西是直达西安的重要路口,郧西县城是天河口到商南、商州的重要通道,曾经有名的苏家官路,就是一条重要的骡马通道,就在郧西县城东五里的苏家坡经过,经过赵川阎家店到商南的下骡马店,再上骡马店到商州。水路经天河口黄莲垭汉水埠-----郧西县南设有驿站------郧水驿(总铺)---天桥----商南。宋朝文学家,曾巩曾知襄阳,从这里经过,在郧水驿留诗一首:《郧口》:“我行去此二十年,郧水不改流潺湲。风光满眼宛如昨,故人乘鸾独腾骞。今人随我不知昔,我记昔游何处言。泪向幽襟落如泻,况闻江汉断肠猿。(注:故人乘鸾独腾骞。曾巩此处用典,出自古人有张骞在天河会见牛郎和织女,并成为神仙的民间传说,而郧水的一段谓为天河,诗人见到郧水的天河就想到张骞在天河会见牛郎和织女典故。)

古代有“名利商山路”之说,就是很多人沿商山路到西安进京赶考。唐末诗人王贞白在《商山》:“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唐肃宗至德初年,盐铁使第五琦建议,“请以江淮租庸市轻货,溯江汉而上,由上津至洋州,令汉中王瑀陆运至扶风以助军”。安史之乱时,肃宗令扶风太守薛景岳兼任防御使,抵御叛军,使安禄山的兵力“南不出武关,北不过云阳,西不过武功,”“而上津者,密迩武关,蔽翼汉中,亦东西之喉嗌也。唐天宝之乱,江淮贡献,悉取上津,以达扶风。”“初(唐德宗初年),希烈自襄阳还,留姚詹戍邓州,贼又得汝,则武关梗绝。帝使陕虢观察使姚明昜攵治上津道,置馆通南方贡货”。李希烈叛乱,武关道不通,郧西的天河、上津遂成为唐宋以后两个重要渡口。《唐史》:“盖南北多故,从江汉而达梁、洋,必取道上津也”。上津路由此成为“南控荆、蜀,西达梁、洋,北到长安,以抵商淅”的重要交通要道。郧西城东五里的苏家官路主要是通往商、淅的陆路,天河则是通往商南、商州的水道。”唐朝曾派军队民众修商山路。自此,郧西成为南来北往的重要交通要道,四川北部的人到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南方人到商南、洛南都要经过郧西。明朝郧西县令黄翊,字元吉,在万历郧阳府志中有他的《郧西县新治天河记》,记载了他在明嘉靖27年(1548年)主持疏浚天河的过程,并指出“天河一通于汉,则南迤荆、襄,西通褒、沔,右连房、竹,左控商、於,为秦、楚、蜀、汉之要津”。同时在《郧阳府志。山川》中“天河,县西一里,出商洛虎鸣谷,经县治南达于汉。嘉靖间知县黄翊疏议。可通小舟,后知县杨震宇、孙衮重修导之,商民便焉”。唐德宗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十二月明令规定:“从上都至汴州为大路驿;从上都至荆南为次路驿。”将山南东路的位置提升到仅次于唐代陆上交通轴心的“洛阳道”,成为全国瞩目的第二条国道,商山路就是其中的一段,上津路经蓝田直达西安,郧西到商山路经过商南、商州后经蓝田也达西安,可以说两条道殊途同归。很多文人经天河至西安经过郧西,都要到文昌庙里去拜一拜。

天河口还建有观音老母庙,观音镇有观音堂。据观音至天河一带百姓讲,他们这里主要信奉观音老母,是因为观音老母恩准牛郎织女七夕一见,而且观音是福神,主要做好事、善事。涧池娘娘山有娘娘庙,娘娘山山顶峰有“灵官殿娘娘庙”至今留存。每逢初一、十五向“王母娘娘”,“观音菩萨”求子祈祷的香客、旅客络绎不绝。

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郧西人认为是乞喜节、乞巧节、齐喜节、女儿节、爱情节。郧西有观星、祭拜、乞巧、幽会的风俗。之所以称为喜节,是因为喜鹊在七月七为牛郎织女架桥,让牛郎织女得以相会。同时,喜鹊是民间喜爱的一种灵物,传说,是喜神降世,仙名鹊儿。有一年,玉帝派金牛星下凡,给人间撒了些草籽,大地处处绿茵,只是缺少花木,人间还不是很美。这话被鹊儿们听到,就把这件事转告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听了鹊儿的请求,心想,玉帝派金牛星给人间撒草籽,落了个好名声,我何不让百花仙子给人间送些花籽,借此名垂千古呢?可王母舍不得冬梅,再三叮嘱百花仙子:百花齐撒,独留梅花!从那时起,人间大地从春到秋,百花盛开,惟独冬天没有花。鹊儿偷了一株梅树苗,衔到人间。从此大地上就有了梅花。因时值腊月花开,所以人们称它“冬梅”或“腊梅”。王母发现此事,下令绑了送梅的鹊儿的双腿,并把它关进笼里禁了起来。从此,鹊儿也就练成了蹦蹦跳跳的本领。后来,专管天宫鸟类的三足鸟得知此事,很同情这只鹊儿,冒风险打开笼子放了它。这只鹊儿飞到人间,看到梅花吐艳,就在梅枝之间跳来蹦去,还“喳喳喳”叫个不停,声音悦耳。正好一家姑娘要结婚,在后花园哭嫁,喜逢鹊儿飞来,在盛开的梅花上,姑娘听后问:“这是什么鸟……”快嘴的丫环忙说:“今日大喜,姑娘逢喜事,你听它在叫喜呀、喜呀,就叫它喜鹊吧!”后来王母娘娘知道了,要找鹊儿麻烦,玉帝问鹊儿为什么要私自下凡,鹊儿说了经过,众仙一起说道“这是好事呵,人间有喜事也是您所想看到的呵”,玉帝想了一会说:“好吧,那有了喜事你就去叫吧”,从此喜鹊就专门报喜了,是为喜神。话说与喜鹊一起的一个聪明任性的名叫灵雅的神姑娘听后,十分羡慕,她也听到有人哭,就飞到别人身边,谁知那家是死了人,当那家听到叫声,仿佛说“呜呼啦,呜呼啦”,很是气愤,拿起竹竿便打,我让你“叫死”,不一会儿那家老人真的咽了气。灵雅也不好意思,便化成那家姑娘的模样,一边哭一边念经,那家老人又活了过来。灵雅的事也被王母知道了要惩治她:“这还了得,都想下凡,还惹出祸来。”这事又搞到玉帝那,太白金星说,灵雅虽然说下凡惹祸不对,但她化为孝女,很有孝心,救活了那人,也很难得。”玉帝听了觉得是那么回事,就说“那就让她当孝神算了吧”,每逢谁家有老了人的事,她都要悲伤的叫几声,久而久之人们就叫老鸹,因为当时她身着一身黑,所以我们见到的多是黑老鸹。多呆在庙堂边尽孝心,都用来笼统地喻示“孝顺”。因为黑老鸹叫都在这里边种场合,所以人们不太喜欢她。也有了“天下乌鸦一样黑”,“乌鸦嘴”、“喜鹊叫喜,乌鸦叫丧”的说法,其实是冤枉了她。她也因此受尽委曲,任劳任怨。后来玉帝念此,又封她为太阳神。据说真武大帝在武当山把乌鸦奉为“灵鸦”,后人在山上建有乌鸦庙,“乌鸦接食”为武当八景之一,就是进山的游人,也要随身携带一些食品,散放给乌鸦来啄食。

郧西人普遍认为,喜鹊叫预兆着将有喜事临门。郧西人认为:喜鹊“早叫喜,晚叫财,晌午叫得客人来。”“灯花报喜喜鹊叫,燕子双双返故巢”。有“唧唧喳喳,提水烧茶”,就是喜鹊叫准是有好客人要来了的意思。郧西乡下很多人认为,门上如果有喜鹊、燕子垒窝,那就象征着住宅有吉,家运兴隆。不要随便让它走了。前些年,在六郎、上津流传有一本叫《喜鹊神数》,又名《梅花数》的书,那上面,专门研究的喜鹊叫与喜事的关系,叫几声,有什么好事,带有占卜的性质,据老人说很灵的。郧西人嫁妆上爱画上喜鹊登梅,寓之为“喜上梅梢”。同治乙丑年和民国二十五年的《郧西县志》都记载了郧西自古就有“七月闺阁以瓜果祀牛女为乞巧”过七夕节的习俗。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特别是少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这在北朝上洛州(当时设上津为北上洛州,隶于上洛州)刺史庾信《七夕赋》中有明确记载:“兔月先上,羊灯次安,睹牛星之曜景,视织女之阑干.于是秦娥丽妾,赵艳佳人,窈窕名燕,逶迤姓秦,娥丽装而半故,怜晚饰之全新.此时并舍房栊,共往庭中,缕条紧而贯中,针鼻细而穿空。”直到现在,郧西仍保持这种习俗。七夕节前数日,将绿豆、小麦放入瓷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七夕以红蓝彩丝束之,用以祈福。是日,姑娘媳妇们成群结伙,团坐树下乞巧。首先,送彩绳。相传为了让牛女相会,便于喜鹊架桥,幼女将所系红头绳、手上的七彩绳置于屋顶或者喜鹊栖息的树下,让喜鹊衔走,以助牛女架桥。然后,比赛穿针,每人手执一针一线,对着月光穿,先穿三针者为“巧”。其次比赛穿豆芽,各人用手里的针线穿连清水盆里的绿豆芽;以数数字计时,数满一百为限,以穿连豆芽多者为“巧”。再次比赛翻绞,用红头绳绷于两手指间使之成“绞”,双人对翻,每翻一次变换一番花样,以不翻错者为“巧”。然后赛编织、剪纸,就地取材,用“藤条、草叶、禾杆等编织动物、花卉等小品,以精奇者为“巧”、用纸剪各种图画,以生动者为胜。也有赛扑萤的,将流萤捉来装在南瓜花里当灯笼玩。获“巧”多者为“巧姐”,拥其上坐,切瓜分果而食,以此为贺。待月将落山,各自分散“听牛郎织女说话”。俗传织女此时经过鹊桥与牛郎会。还传说喜鹊、乌鸦等神鸟七月七前后在汉江流域的其它地方都不见了,都飞到天河口架桥去了。也有人借此与情人会,似同情人节。这些有趣的风俗,有趣的故事反映了郧西女人心灵手巧,对美的追求,对爱的向往,简直就是古代才女、美女们的才艺表演大赛。热爱劳动,使得她们心灵手巧,技艺娴熟;热爱生活,使他们富于创造,大胆想像,多才多艺。

同时,天河流域、景阳、六郎等地《三十六朝》等民歌中,有有关牛郎织女的完整故事,而且指出故事发生在夏朝太康年间,太康乱政之后,西王母干政,并阻止天帝孙女织女嫁给牛郎,这里面,牛郎织女是俩人,而不是神。同时还发现了大量以牛郎织女故事为题材的手抄本民间歌本。郧西天河流域每年的七月七日还有放天灯的习惯,“放天灯,以祀牛女(注:牛郎织女)”。天灯,又叫孔明灯,许愿灯,荷灯,放“羊灯”。“荷灯”指灯做成荷花的形状,羊灯是因为羊灯中燃放物是羊油蜡,还有用桐油作燃料。据天河口一位80多岁的老人讲,郧西是马头羊的源产地,由于郧西的马头羊在古代被认为是瑞兽,古代的建筑物上、画像石墓中、器物上、灯上常用羊的形象装饰。还有家用灯的外形做成羊子形体模样也称羊灯。老人们说:“羊者,祥也”,马头羊,有“飞马送吉祥”之意,如果有“羊生三个”,那更是吉祥中的吉祥了,寓意“
三羊开泰”的意思。清蒋麟昌《咏七夕》诗:“一报人间箫鼓喧,羊灯无焰秋空碧。”,郧西的儿歌中唱有“天灯亮,天灯明,牛郎织女喜盈盈”,“天灯明,天灯亮,早送牛郎上天堂”。这表达了郧西人对牛郎织女的同情和让他们团聚的美好愿望。
关于天灯出现,有人说在平阳,即当年的上津,有人说在阳平关。反正都在汉中郡一带。这在《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二回中有描述:

蜀建兴9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大军攻祁山,共收14寨,因粮草奇缺,与魏军展开对峙,因剑阁是粮草必经之路,山路奇险,牛马行动不便,粮草迟迟不到,诸葛亮心急如焚,便教人制造“木牛”“流马”,搬运粮草,非常便利,却说司马懿正忧愁间,忽听马报说,蜀兵用“木牛”“流马”转运粮食,人不大劳,牛马不食,司马懿大惊,即命令张虎、乐琳二人领兵五百,从斜谷小路抄出,抢得三五匹“木牛”“流马”,司马一大喜,“汝用此法,吾亦会用之”,半月造得2000余只,与孔明所造一般无二,命令镇远将军岑威引兵一千,驾木牛流马,去陇西搬用粮食,魏营军士无不欢喜。却说高翔回见孔明,说魏军抢去“木牛”“流马”三五匹,孔明笑着说:“我正要他抢去,我只费几匹木牛流马,便能得军中许多资助,大家都不解,问到,丞相怎么知道?亮曰:司马懿抢去几匹木牛流马,定会模仿制造,那时便会知晓,数日后,人报魏兵也会造木牛流马,往陇西搬运粮草。孔明大喜曰:“不出吾之算也。”便唤王平分付曰:“汝引一千兵,扮作魏人,星夜偷过北原,只说是巡粮军,径到运粮之所,将护粮之人尽皆杀散;却驱木牛流马而回,径奔过北原来:此处必有魏兵追赶,汝便将木牛马口内舌头扭转,牛马就不能行动,汝等竟弃之而走。背后魏兵赶到,牵拽不动,扛抬不去。吾再有兵到,汝却回身再将牛马舌扭过来,长驱大行。---魏兵必疑为怪也!“王平受计引兵而去。孔明又唤张嶷(nì)吩咐曰:“汝引五百军,都扮作六丁六甲神兵,鬼头兽身,用五彩涂面,妆作种种怪异之状;一手执绣旗,一手仗宝剑;身挂葫芦,内藏吾创天灯,伏于山傍。待木牛马到时,放起天灯,一齐拥出,驱牛马而行.魏人见之,必疑是神鬼,不敢来追赶。”张嶷受计引兵而去。后来果不出孔明神算,魏军看到鬼头兽身,身挂葫芦天灯冉冉上升,以为神鬼来助,各个下破了胆,逃之夭夭。

这恐怕是最早利用这种祭俗的最好见证了,也是天灯文字记载最早的历史了。资料记载,秦汉时的帝王宫室中就已有“青玉五枝灯”、“百华灯树”和“芳苡灯”,但不用于祭祀。诸葛亮利用祭俗中人们相信有神鬼的心理,巧用天灯,退了敌兵。恐怕客观上也助长了人们放汉水以及天河流域放天灯习俗的形成。除放天灯之外,后来逐渐演变为燃放河灯,祭祀无主孤魂和意外死亡者。天河流域的人,特别是天河口的人,每年七月半前后,还用纸张制成灯具,叫作放河灯,也叫花灯;并制作纸船,称作放瘟船。用把萝卜挖成圆桶形或者桐油油过的纸拢成圆筒状,将蜡或者桐油放在内,将筒放到事先做到的花灯或者纸船上。到了夜晚,在锣鼓声中,道士念着经(当地称作打阳待尸),很多人把灯点燃,然后把灯具和纸船放入河内,顺流而下,河上顿时灯火通明,摇曳摆动,如同天上点点繁星。两岸的百姓,纷纷拥到河堤观灯。道士还扮演一种所谓的“拉生魂”的活动,将做好的纸人,用链子拉着,放入河中,据说是为了让纸人作替死鬼,以免有人在河中淹死。据天河口一位80岁的老船公介绍说,这主要是当时人们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船,而且当时的条件靠人力也不好疏通,天河口与汉水交界处历史上险滩多,急流暗滩多,船容易翻,所以人们害怕,就要祭祀。同时,这里还专门建了一个杨泗庙,至今仍保存较好,砖上“杨泗庙”字迹犹存。老人深有感触的说,现在好了,有车,有公路、有铁路了,这个风俗也逐渐淡化了。不过放天灯许愿的习俗一直保存下来。老人的说法的确是这样,过去在郧西城外(今县人民医院内),上津车站、夹河街南、景阳的古码头、孤山附近、安家乡都建有杨泗庙,所有行船的人,船出发时,回来后,大小船只都要在此停驻,船工到杨泗庙祭拜,以求一帆风顺。初一、十五以及重要节日,第一件事就是祭祀杨泗将军。杨泗据说是一位将军,水性好,斩过龙,救过很多人,后来成为人们心目中专管水的神。

正月间,在郧西六郎乡、上津、观音、香口、土门等地民间还流传着女孩子请筲箕姑的活动,用以问询吉凶祸福,据说与织女有关。用一只装着砂子的茶盘,一只倒扣的筲箕,在筲箕口上放一朵纸扎红花,一根筷子上插在筲箕头部,下顶砂盘,两名少女各用一个手指头分别托着筲箕的一边,抬离桌面,转动筲箕,带动筷子在砂盘里转。在场的人焚香、点蜡、作揖,烧香、念动咒语,“正月正,百草青,请七姐下凡城,请姑娘什么事?接姑娘,问婚姻。(问年成、问财运......)。大姑娘来,飞一下,二姑娘来,飞二下,三姑娘来,飞三下,......姑娘要来早些来,莫等深更半夜来。深更半夜露水大,打湿姑娘的绣花鞋......"念到一定时候,感觉筲箕自己动起来,那就是“七姐”下来了,大家心情紧张、兴奋,也更虔诚地作揖、磕头、焚香、放鞭炮。你可向“七姐”提问、祈求,“七姐”用筲箕的动作回答。比如问某老人还能活多少年,筲箕就带动筷子上下点,点多少次表示活多少年。这是利用筲箕本身有一种动力。请这种神限于少女。成年妇女和男孩也可参加,但成年男性不能在场,据说阳气太盛,“七姐”不下来。

郧西还有过牛节、祭牛神的习惯。以前农村过牛节时,给牛做上苞米稀饭,为它脖子或者是头角系上红绫子。生产队时集体还为每头牛分一点精食。小时侯我们问及原因,大人们讲,“猪狗都有自己的节,都有三天年,何况牛呢,一年到头受累”,后来人们还推及及人,无论与别人有多大矛盾,还是别人欠你钱,你在过年时都不要找别人,也说“猪狗都有自己的节,都有三天年,不要打扰别人”,这反映了郧西人宽怀的胸襟。同时,郧西还流传牛郎追织女到天宫后,被王母娘娘一掌打下凡间,上颚牙摔掉了,所以牛上颚没牙,王母虽然很气牛郎,但念及牛郎毕竞成了自己的孙女婿,生米做成熟饭,所以让他喝糖水,吃甘草,让别人走前,他走后,拥着他。牛郎听错了,听成让自己喝塘水,吃干草,他走前,人走后,犁地。故事有趣而生动,成了大人给我们祭祀牛郎的最好解释。也让我们对憨厚、老实的牛郎有了最初的印象。

作者:赵毅 来源:郧西县政协

上一页
WWW.YUNYANGFU.COM 网站联系方式:380108531 13636263189 -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