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走出郧阳农校的施洋 |
施洋 |
施洋,字伯高,湖北竹山人。1889年6月13出生在竹山县杨家河桂花树村一个“书香世家”,受其父影响,从小就树立了爱国主义思想。 走出郧阳农校 19岁时,施伯高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竹山县高等小学堂,1907年又以总分第三的成绩考入郧阳府立农业学校,攻读蚕科专业。在家境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刻苦学习,钻研技术。课余时间阅读进步书刊,苦苦寻找救国救民真理。学了三年养蚕,以头名的成绩毕业,但他并不满足于养蚕,1910年,施洋转入郧阳农业专门学校学习种田打粮。1911年适逢辛亥革命,学校停办,施洋回到家乡施家湾创办国民学校,同学生一起开荒植桑养蚕,并帮助农民种植桑树,还说服岳父郭善人由其出资栽种果树建果园,并取名“大同山庄”,寓意建立大同世界 。同时又创办本县农务会,被推举为会长及宣讲员。会员发展很快,不到一年时间,已达数千人。 走出郧阳府 亥革命失败后,为求学得更多的知识,施伯高走出郧阳,1914年改名施洋考进湖北警察学校。毕业后,1915年考入湖北私立法政专门学校法律科,攻读法律专业,1917年以甲等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报考律师,1919年获得律师证书开始在汉口花楼街皮业巷5号开律师事务所执业,从此开始了律师生涯,不久,加入刚组建的武汉法政学会,被推选为常务副会长。 走出湖北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后,施洋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于学生爱国运动,联络湖北各界,组织代表团赴京请愿。1920年与恽代英等创办《武汉星期评论》报,专门揭露当时的社会黑暗和北洋军阀的卖国罪行,宣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进行反帝反封建反军阀割据等爱国主义及民主主义的思想教育。同年4月,发起成立湖北贫民教育社;为援助朝鲜独立,组织了“中朝互助社”。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受到马列主义理论的影响和教育,同年10月参加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工作,又加入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年底专程赴湖南拜访时任《湘江评论》主笔的毛泽东,并与孔庚、毛泽东义结金兰,号称施老大、孔老二、毛老三,深受毛泽东影响,从此施洋便投身于劳苦大众和工人阶级彻底解放的事业。1922年6月经许白昊、项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参与筹建全国最早的地方总工会——武汉工团联合会,继而发展为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被聘为法律顾问。之后以律师身份支持烟厂工人和人力车夫的罢工。他先后参加并领导过武汉大大小小十数次工人运动。1923年2月任京汉铁路总工会法律顾问,参加领导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罢工遭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二·七”当晚,他被湖北督军萧耀南假借过生日名义逮捕,先被关押在汉口警察厅,后转武昌湖北陆军审判处,在狱中施洋写下《狱中七日记》,2月15日(除夕日)清晨6时施洋被枪杀在武昌洪山脚下,他身中三弹后仍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劳工万岁!”,遇难时,施洋年仅34岁。 补记 新中国成立后,1966年,在时郧阳地区行政公署专员李岩性、副专员张兆林的亲自过问下,新的郧阳农校于房县成立。当时,仅9名教职工开设两个专业,招生102人。1968年与郧阳高中结缘,合并于郧县老城,汲取了郧阳古老的文化营养,而后又与华中农学院联姻,成立华农郧阳分院,最终落脚在武当山下、汉水之滨。1994年郧阳地区和十堰市合并,学校更名为十堰市农业学校。学校继承了农业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传统,为社会培养输送了数万计技术人才从,他们成为党政领导干部、业务骨干和企业家,发展成为鄂西北地区的“黄埔军校”。 2004年为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新的需求,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增加专业设置,改名为十堰市应用科技学校,并通过国家教育部评估被授予国家级重点学校,实现了由传统名校到现代强校的转变,走进校园,绿树成荫,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现代建筑鳞次栉比,是丹江一道靓丽的风景,也是求知学艺的理想圣地。 |
WWW.YUNYANGFU.COM 网站联系方式:380108531 13636263189 - 返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