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帝王陵在今陕西西安关中一带,俗称“唐十八陵”。按葬制皇子皇孙公主死后陪葬在皇陵,但唐太宗李世民四子李泰死后却葬在今湖北郧县似乎是一个例外。
李泰墓俗称“唐王坟”,全称唐皇室李泰家族墓群,是唐太宗李世民嫡次子濮恭王李泰家族的墓地。位于郧县城关镇东1千米处菜园马檀山。唐代称此为马山。1958年发现,1973年郧县砖瓦厂在取土时发现了唐濮恭王李泰墓及李泰长子嗣濮王李欣墓;1985年又在此发掘出土了李泰妃阎婉和次子李徽墓。整个墓葬群是以李泰墓为中心,四墓皆绘有壁画,人物花卉栩栩如生,顶部绘有星象图。两处共出土唐宫廷器物计金狮子1个、金镯9只、金块11枚、金钗18枝、金条19条和许多金片、玉璧2只、玉戒面3只、银盒1个、银簪18支以及银凤冠、银托子、铜镜、挖耳勺、陶罐、缽、盆、瓶、甑、杯、盂、瓷砚、铁釜、铁锁、石盒、铜钱,还有侍立唐三彩俑14个、牵骆驼俑1件、仪仗骑马俑20个、马上乐队俑9个、壁画16幅等各类文物442件。此外,还发现李泰墓周围有长175米的围墙及近十座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京畿长安(今陕西西安)之外的唐皇室家族墓地。遗憾的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蓄水后将被淹没。
唐李泰家族墓不葬于唐帝陵长安(今陕西西安)附近而葬今湖北郧县,是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说白了是宫廷斗争权力之争的结果。
李泰(618-652年)字惠褒。按李世民14子21女排行为四,据《旧唐书·李泰传》,李泰为唐太宗第四子,但见于李泰妻阎婉墓志铭,则称“(阎婉)年十一膺选归王,王是太宗第三子”。按《旧唐书·太宗诸子》载:“楚王宽,太宗第二子也,出继叔父楚哀王智云,早薨”。可知李宽早已过继于叔父并早逝。这样,李泰就成为第三子。唐太宗与长孙皇后,共生三子三女,其中三子为长子李承乾、次子李泰、三子李治。三嫡子中,最得宠于太宗的,首推李泰。李泰自幼天性聪慧,长成后“文辞美丽”、“好士爱文学”。武德三年(620年),封宜都王。次年进封卫王。贞观二年(628年)改封为越王,授扬州大都督。五年,兼领左武侯、大都督”。十年徒封魏王。但李泰“并不之官”。按唐惯例,受封王子不得长驻京畿应前往封地,但李泰因为太宗偏爱,长年留在身边,并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招引学士。其曾奏请引用萧德言等撰《括地志》550卷,为唐代著名地理著作。后太子李承乾失宠,其暗藏取太子位之意,秘密筹划。据《新唐书》记载:“魏王泰有美名,帝爱重。承乾病足,不良行,且俱废,与泰交恶,泰亦谋夺之。”贞观17年,当承乾企图谋反而被废黜后,太宗甚至一度当面允诺将立李泰为太子。然而,此事先后遭到魏征、长孙无忌等重臣的反对。逼使太宗决定“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窥望者,两弃之”,而采取折中的办法,改由平庸无能晋王李治入主东宫。作为李治最终接任太子的结果之一,魏王泰已不可能在京都安身。于是,太宗为“社稷之计,断割恩宠,责其居外”,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宗降其为东莱郡王,后又改封顺阳郡王。贞观二十一年,李泰改封濮恭王,贬徒均州郧乡县(今郧县)。
自从李泰被黜,谪居郧乡,李泰本人及其家族的命运便急转直下。650年,李泰同母弟晋王李治继承皇位,号高宗,改元永徽。贞观二十三年,太宗崩,“壬申,发丧太极殿,宣遗诏,太子继位。……诸王为都督、刺史者,并听奔丧,濮王泰不在来限”。抑郁寡欢的李泰,终于在永徽三年(652年)十二月十六日客死郧乡,年仅33岁。唐高宗李治追赠李泰为太尉、雍州牧,治袭皇家礼制,谥号恭王。永徽四年(653年)二月十日,李泰下葬在郧县城东北角棒槌河畔的马檀山。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命途多舛而客死他乡的唐帝子女并非李泰一家,但事后绝大多数都获准迁回帝陵。最能说明问题是因谋反被废的原太子李承乾,在玄宗时,因其后人的请求得以“陪瘗昭陵阙中”。然而李泰不仅在生前被独独剥夺了为生父奔丧的权力,死后又单单被摈弃于异乡,这自然是权力斗争所致。对死者的赦免,实际是对生人的安抚。李泰既然死而不赦,他的家人和后人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李泰墓全长30多米,由墓道和墓室两大部分组成。墓室内设有放置棺材的棺床,墓顶为蒙古包式的穹庐顶,顶部绘有星象图,墓室四壁以及墓门、甬道绘有壁画,壁画是精美的花卉、人物等图案,以人物为主。据考古发掘可知,李泰墓出土文物300多件,其中不乏唐朝宫庭之器,如唐三彩、金虎、玉环等都是精美的艺术珍品。但其妻阎婉和其子李欣、李徽的随葬品却少的可怜,尤其是阎婉墓的规模,完全不能与王妃的身份相配。究其原因,唐高宗李治心中还是牵挂自己这位客死他乡的嫡亲兄长的,他赐兄长以厚葬,既可表兄弟之情,亦可让他人看到自己的仁慈之心。
有意思的是,今郧县存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吴王李恪的后裔。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李恪的第十一世孙李道携其弟李术、李衍及家人逃往江西建昌隐居。清乾隆年间,李氏的一个支派迁郧县高庙定居至今。现存《李氏宗谱》为工楷誊写的石印本,全谱两册,保存于郧县白桑关高庙村村民家中,由于年代久远,这两本家谱已有多处破损。《李氏宗谱》卷首为《上谕十六条》,这是唐王朝宗室治家家训,接着便是李世民册封李恪为吴王的诏书——《封吴王恪诰》。据考证,该地李姓村民为李世民三皇子吴王李恪的后代。此外,除李恪的后世外,郧县还有一支李氏后人。其证明为唐王后裔的证据也是家谱,但他们并非李恪的后代,而是唐太宗十四子李明的后裔。据这支李氏后裔的家谱记载,这批李氏后人到郧县后又分成了江南(汉江以南)与江北(汉江以北)两支。
附:一.李泰家族墓地
李泰墓
李泰墓为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小龛、墓室组成。1975年3月发掘。共出土文物442件。其中,陶器99件、瓷器9件、银器13件、金器121件(重3102.35克)、玻璃器9件、石器7件、铁器2件、珍珠2件、水晶珠2件、铜器178件以及残存墓内壁画若干幅。李泰墓为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小龛、墓室组成。1975年3月,湖北省博物馆会同郧阳地区及各县文物干部联合对李泰墓进行发掘。发掘时,发现此墓已被盗过,本次发掘共出土各类文物442件。其中,陶器99件、瓷器9件、银器13件、金器121件(重3102.35克)、玻璃器9件、石器7件、铁器2件、珍珠2件、水晶珠2件、铜器178件以及残存墓内壁画若干幅。县博物馆收藏225件。省博物馆收藏217件。其中,陶器42件、瓷器3件、铜器18件、银器11件、金器121件。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陈列价值的文物品有陶俑、仪仗俑、乐队俑、金狮子、墓志铭等。
阎婉墓
阎婉(621-690年)河南人。据阎婉墓志,知李泰妃阎婉是工部尚书阎立德之长女。墓志铭中称阎婉为“河南人”,但据《旧唐书·阎立德传》,阎立德却为“雍州万年人”即今陕西西安一带。实出自曾祖阎庆之籍(阎庆为“河南河阴人”)。贞观六年(632年)11岁时被选为李泰之妃。天授一年(690年)九月八日死于邵州,时年69岁。开元十二年(724年)六月二日,迁葬于李泰墓西北隅。墓葬形制为长斜坡墓道的砖室,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组成。出土文物共34件,其中陶瓷器2件,其余为银铜器和铁器。
李欣墓
李欣,字伯悦,濮恭王李泰长子,封嗣濮王,娶临川公主女周氏为妻,武则天初临酷吏狱,贬昭州别驾。在携母阎氏赴荒僻的唐环州中途遇祸身亡,由妻周氏奉灵柩葬于洛州龙门。开玩十二年(724年)六月二日,由其子李峤迁葬于此。墓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组成。主要有小铜马镫、鎏金小马镫、铜饰花片、石饰牌、白素珠、镏金开元铜钱等。李欣之子李峤,据史书记载,初时似曾无爵无禄,几同庶人。迟至唐中宗初年,“中兴初封嗣濮王。景云元年,加银青光禄大夫。开元十二年为国子祭酒同正员”。(《旧唐书》卷七十六)后因故贬邵州别驾,移邓州别驾,后复其爵。
李徽墓
李徽(636-683年)字玄祺,李泰次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封顺阳县开国侯,永徽四年(653年)封新安郡王,永淳二年(683年)九月二十三日死于郧乡县,嗣圣元年(684年)迁葬于马檀山。墓为砖室墓,由墓室、甬道、墓道三部分组成。出土文物共82件,以陶瓷为主,次为铜器、铁器、少部分金、银、骨、蚌器。珍贵文物有三彩龙首杯、三彩瓶、三彩盂、三彩角杯、瓷砚、石熏、银勺、铁斧、陶甑以及墓志铭和璧画。
二.唐太宗李世民子李恪和李明
李恪
为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其母乃隋炀帝之女。史书上称李恪有文武之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的反对。曾受封长沙王、汉王、蜀王、吴王、郁林王等。贞观十二年李恪领安州都督衔(今湖北安陆),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自尽,年约三十四岁。1980年在安陆王子山发现“大唐吴国妃杨氏之志”。经专家考证,杨氏应为吴王李恪家室。
李明
为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四子,其母乃齐王李元吉妃杨珪媚(唐太宗死后出家为尼)。贞观十年出生,曾被过继到齐王李元吉名下,任苏州刺史后,武后以“坐与庶人贤通谍”为由,将其降封零陵王,徙于黔州,都督谢枯挟旨逼胁,令自杀。
|